幽門螺桿菌(簡稱Hp)感染是胃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和預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幾乎所有的Hp現癥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炎癥。
1994年WHO將其定為胃癌的一級致癌因子;2015年《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將Hp胃炎定義為感染性疾病,并推薦所有無制衡因素的感染者均接受根除治療。
鉍劑四聯療法作為根除治療的推薦方案,依然面臨抗生素耐藥、不良反應風險的挑戰(zhàn)。此外,根除治療僅局限于殺滅Hp,但其導致的胃黏膜病變尤其是胃黏膜化生性萎縮等缺少公認有效的干預手段。
中醫(yī)藥被認為是Hp治療的新路徑之一,具有提高根除率、減少不良反應、減少抗生素使用、改善胃黏膜病變的作用和優(yōu)勢。同時,益生菌逐漸成為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重要補充,改善了根除率并減少了副作用,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一般人群的根除治療方案
抗生素組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環(huán)素+甲硝唑、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環(huán)素,并盡可能根據當地耐藥情況,首選耐藥率低的抗生素組合。含有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的方案不推薦初次治療使用。
B、中西醫(yī)結合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PPI)+有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撐的中成藥或中草藥辨證施治+2種抗生素],療程為14天。
中成藥劑量遵藥物說明書使用,中草藥水煎劑或配方顆粒劑每日2次。
中西醫(yī)結合根除Hp方案包括中藥聯合三聯療法、中藥聯合鉍劑四聯等,前者為當前臨床證據最多的方案。中藥聯合鉍劑四聯14天方案作為初次治療雖能有效緩解癥狀,但難以進一步提高根除率,且同時用藥過多。
02一般人群補救治療方案
補救治療時間:補救治療應距離上一次根除治療≥6個月
初次治療和補救治療的間隔越長,則根除率越高,6~12個月的間隔后治療根除率高于間隔時間小于3個月者,因此推薦補救治療間隔≥6個月為宜。
鉍劑四聯療法14天方案,并根據患者既往治療抗生素應用史及當地抗生素耐藥水平選擇抗生素。為提高補救治療的根除率,可依據病情,在鉍劑四聯根除治療的不同環(huán)節(jié)聯合中藥。
1、消化道癥狀顯著者,可應用有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撐的中成藥或中草藥辨證施治1~14天,鉍劑四聯應用于第15~28天。
2、無顯著消化道癥狀者,鉍劑四聯治療1~14天,有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撐的中成藥或中草藥辨證施治應用于第15~28天。
3、既往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較明顯者,采用有循證醫(yī)學證據支撐的中成藥或中草藥辨證施治+三聯療法,療程14天;
或可采用中成藥或中草藥辨證施治+鉍劑四聯療程10天的方案。
仍存在消化不良癥狀患者,可首先運用中醫(yī)藥緩解癥狀,提高患者對后續(xù)治療藥物的耐受性,從而增加根除治療的成功率。
無顯著臨床癥狀者,可直接予以鉍劑四聯14天方案;
4、既往根除治療中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或不適癥狀者(除外皮損、藥物熱等嚴重過敏反應)可采用中藥方劑聯合三聯療法,以緩解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或在四聯療法基礎上聯合中藥,可在有效緩解癥狀的同時,將療程縮短至10天。
5、無藥敏結果支持下,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不應重復使用;甲硝唑如需重復使用應優(yōu)化劑量至1600mg/d,且優(yōu)化劑量應用后不再重復使用。
6、益生菌可降低根除治療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對以往根除治療中不良反應明顯的患者,或明確胃腸道菌群失調患者,可擇機應用益生菌制劑。
特殊人群的根除治療方案
《成人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中西醫(yī)協作診療專家共識 ( 2020,北京)》將Hp根除治療中特殊人群定義為:老年人及基礎疾病、合并用藥多的成年人:
年齡>70歲的老年人:主要考量為老年人對治療藥物耐受性和依從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風險增加。
年齡小于70歲成人,如基礎疾病、合并用藥多,不良反應和潛在藥物相互作用風險增加,制衡鉍劑四聯的應用。
對于特殊人群Hp根除治療策略:特殊人群應進行獲益風險評估,決定是否接受根除治療。無胃癌家族史、輕度非萎縮性炎癥、無萎縮性炎癥者,如無臨床癥狀,可暫不予以藥物干預;存在消化不良癥狀者,可對癥處理,或采用非抗生素療法。
特殊人群的非抗生素治療方案: 用于胃癌低風險、病變程度輕的特殊人群患者。采用有證據支撐的中成藥或中草藥辨證施治,或益生菌,療程14~28天。可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適當合理選擇具有抗Hp作用的藥品和方劑,如荊花胃康膠丸、半夏瀉心湯,也可聯合應用或與益生菌聯用。
益生菌在幽門螺桿菌治療中的相關研究
小結
中醫(yī)藥結合益生菌根除Hp,具有提高根除率、減少鉍劑四聯療法帶來的藥物不良反應、改善胃黏膜病變的作用和優(yōu)勢。基于現有證據,同時對益生菌應用給出了建議:思連康(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等益生菌可降低根除治療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對以往根除治療中不良反應明顯的患者,或明確胃腸道菌群失調患者,可擇機應用益生菌制劑。